輔仁幼兒園部落格~歡迎參觀~
位於苗栗竹南~一所誠懇、務實的幼兒園~輔仁座落在竹南鎮的文教區,是一個鬧中取靜的好所在。旁邊緊鄰博愛公園、竹南國小;附近有大片的農園、安全的社區街道可供孩子散步、觀察與探索;距離鎮立圖書館、美術館、竹南高中路程只要5分鐘,社區資源相當豐富。非常感恩,我們不僅隨時可以接觸大自然,也擁有充分的社區資源可資利用。

目前分類:華德福理念專區 (1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未來的孩子(在華德福教育原則下養育的孩子)

~轉載自琉璃光~ 記Jack Petras演講和座談會摘要

Jack Petrash 是一位資深的華德福教師,有超過三十年的教學經驗,並著有 Covering Home,Understanding Waldorf Education 和Navigating the Terrain of Childhood 等書。他經常和Simplicity Parenting(琉璃光簡單父母經,已出版,見封底彩色頁)的作者 Kim John Payne一起演講。他有三個孩子,現在任教於 Maryland 州 Washington華德福學校。Jack 是一個很幽默,很有魅力,又很有洞見的演講者。他的演講非常有趣,很容易讓聽眾全神貫注,引起共鳴。於其中,父母被指點迷津,常有豁然開朗之悟。今年二月底,他來我小孩的學校演講。嚴寒的冬季裏,聽他娓娓道來華德福教育的精髓和為人父母之道,像一股暖流在心中流過。我把記憶所及的部份,在此和大家分享。

Jack 從美國現今作者 Thomas Friedman 談起。在全球競爭下,人類需要同時用到左右腦以維持競爭力。另一位有名的作者Daniel Pink 在他的 A Whole New Mind 書中,鼓勵眾人多用及多發展右腦。兩相對照,大部份的主流教育則重視左腦的發展,例如算術的學習,記誦歷史事件等。而這些耗費孩子們絕大精力的學習,現今電腦的一個指令就已經可以取代,而且做得又快又好。在美國,這些工作已快速地移轉到海外,我們如何讓孩子離開學校後,能從事機器無法取代的工作,彰顯人類特有的特質,是我們面臨的課題。

Jack 認為教育小孩,有以下六件最重要的事情要做:1. 讓孩子們知道事情背後的意義。2. 讓孩子們玩。3. 讓孩子們沈浸於藝術的環境及課程中。4. 音語舞。5. 有能力觀察事情的全貌,見樹見林,而不是只有一部分。6. 讓孩子有同理心。他認為華德福教育不但包含 Daniel 的理念,而且包含得更深、更廣。

Jack 引述Jane Healey 在 Endangered Mind一書提到,當孩子全神貫注在玩的時候,複雜的腦神經網路系統就自己建立、發展起來。「玩」對孩子的大腦發育是極端地重要。Malcolm Gladwell 在Outliers 這本書中提到,發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是成功人士異於一般人的關鍵。這些成功的人並不是他們有特別高的 IQ。除了特別努力工作外,他們很自然地、很流暢地可以提出很多不同解決問題的組合。「玩」可以培養這種能力,是栽培高智能(highly intelligent)孩子最好的方法。哈佛大學商學院的研究,發現那些活躍於.com的領導者,他們通常都是非常喜愛玩耍的。

Jack 說現在的社會急於讓孩子們長大。在幼稚園甚至更小就開始教一年級的功課,課程往前移,課外活動亦然,也急著讓孩子看起來成熟,進行超過他們年齡的活動。可是很奇怪地,等大學畢業後,大家又希望自己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年輕。年紀稍長,拉皮,花鉅額的費用保養皮膚和身材,人真是很矛盾。

他提到全方位的華德福教育,讓孩子各種感官都參與學習。他用一個很簡單的例子說明:比如在一年級教「S」這個字母時,發出蛇滑溜嘶嘶叫(Slithering ,hissing snake),如此讓孩子經由聽覺來學習,同時老師經由動的方式—跑S形和經由蛇的圖片介紹,讓孩子的視覺和身體都參與學習。如此孩子能完全學進及消化這個字母,而不是只是填鴨式把它背誦下來。

Jane Healey 提到透過聲音和圖畫般地學習,整個大腦(左、右腦)才都會被用到,能將學習到的東西以圖畫、鮮明而又活的方式存在腦海中,喃喃地低語。這種方式,是將來發展高層次思考的基礎。中文或日文文字本身就像一幅幅圖畫,較容易用整個大腦來學習。比較起來英文的學習,需要老師多花一些心思。

他接下來談到音樂。華德福學校四年級的孩子都必須學一樣弦樂器,因為在華德福的課程中,讀譜和聽到音樂,是幫助左、右腦平衡發展很重要的一部分。除了樂器,課程中的音語舞、手工、木工、幾何繪圖等也都是幫助孩子們能用到整個大腦,而不是只有刺激大腦一部份的發展。

說故事也是華德福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環。在故事的闡述中,說故事的人和孩子的心是交流的。Jack 也鼓勵家長在家中多跟孩子說故事。華德福教育的傳統,老師從一年級帶到八年級,孩子在八年的成長過程中有相同的老師和同學。這種年復一年安定的力量,是培養孩子同理心很重要的來源。

有時老師教孩子的東西,孩子已經知道。但在華德福教育下,老師會用一些方式讓孩子感受到這些已知東西對他們深刻的意義,而不至覺得枯燥無味。Jack 鼓勵父母參考 Dorothy Herrer a講故事的方法,讓故事活在孩子的幻想中。通常故事最後總是回歸於人類的世界、思想、價值中。讓孩子感受到故事對他(她)獨特的意義,而且透過故事的主題,看到整個故事的面相。

Jack 認為家庭作業和每天固定的樂器練習是徐徐灌入孩子紀律很好的方式。他認為反覆的練習常常是學會東西必要的條件。他個人認為,從四年級開始,可以逐漸給孩子作業。藉由充滿創意的家庭作業,讓孩子用整個頭腦去學習,發揮潛力。他一再呼籲父母要能夠堅持到底,盡可能不要讓孩子看電視。看電視時,身體的代謝活動低下,甚至比睡覺時還低。除了電視外,Jack 也懇請為人父母多花心思,讓孩子攝取澱粉、起司以外的食物,多吃健康蔬果。在第一晚演講結束前,Jack 鼓勵大家看 Parker Palmer寫的 The Courage to Teach 這本書。希望老師、父母能體會到靈性召喚的力量,經由認識、整合修練自己,引導孩子長大成人。

在第二天的座談會中,Jack 陳述的重點在如何養育一個身、心、靈健康的孩子。他鼓勵家長成立讀書會。不只是母親,父親的參與也會有很多收獲。他以自己的經驗為例,在他任教的學校,當初被太太強迫來參加的父親們,後來非常享受讀書的聚會。經由交換父母經,彼此都會從其中學到很多。養育一個健康的孩子,父母自己思想的清晰度很重要。要知道什麼事父母該控制。什麼事該放手。不要一味討好小孩。例如很多擁有很多零用錢的孩子常有健康的問題。為什麼呢?因為父母常用金錢滿足他們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無法控自己的衝動,要求事事都得到即時的滿足,導致身心易失衡。

養育孩子是反觀自己的學習。我們可以經由觀察孩子行為的模式(例如每天那個時間很難對付他們),找出問題的所在,反觀自己。善用禱告的力量,養育孩子就如同蓋一個房子,七歲以前是打地基的階段,學齡孩子時期如同在蓋房子的結構,青春期是把房子完工的時候。打地基的時候,地基要打穩,才能撐起房子。這時期父母要有耐性,花時間慢慢地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做好,孩子日後才能擁有獨立人格,頂天立地,很自在地生活在地球上。在這期間,有規律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他鼓勵讓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房間,培養孩子獨立的感覺。做父母不用很緊張地去監聽孩子房裏發出的每個聲音。通常母子(女)連心,如有大事,母親通常會感受得到,七歲以前,家長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時,自己的心一定要放在那裏,彷彿那是全世界最重要的事。例如要求他們洗手時,在孩子三歲、四歲或五歲時,一定要帶著他們一起洗。孩子七歲前,不要和孩子說教、講道理。行動比言語更有力,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則給孩子看。為了孩子們好,父母有時必須做必要的犧牲。例如在孩子清醒的時刻,不要看電視,放棄昔日週末賴床的美好時光。隨著幼兒逐漸長大,父母慢慢地從參與者(和孩子一起活動),退到旁邊成為觀察者,不要事事都想介入干涉,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允許他們跌倒或失敗,讓他們自己去摸索一條路站起來。當孩子哭的時候,父母該有什麼樣的反應呢?記住,哭不一定是壞事。我們不能只因為他們哭,要什麼我們就給什麼。Jack 舉了一個聽似很熟悉的例子來說明父母很容易放棄原則。例如一歲多的小孩吵著要吃香蕉。母親堅持一陣後,孩子哭得更大聲,母親從開始的和顏悅色說:「親愛的,現在快吃晚飯了,不能吃香蕉」,到屈服於頑固的孩子,被吵煩了說:「好了,就此一次,下不為例。」於其中,我們教會孩子什麼?就是只要堅持吵鬧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大人的原則是隨時可以改的。孩子利用我們的弱點,在公共場所,任意發脾氣。我們如果觀察到這個現象,儘量減少帶孩子去公共場所的次數。而且儘可能讓孩子過嚴謹有規律的生活。或許父母少了一些自由,但孩子則得到很好的滋養。

Jack 提到「愛」在家庭中就如同太陽照進房子裏般地溫暖。夫妻之間的關係要處理好,孩子便能感受到家中的溫馨。晚餐最好大家一起吃。很多研究指出,全家在一起吃晚餐的家庭,孩子青春期懷孕的機率小很多。因為許多青春期孩子在下午三點到六點時易惹麻煩。同時全家一起共進晚餐家庭的孩子,長大後也通常較成功。全家人一起吃晚飯,合作地擺碗筷,準備晚餐,互相傾聽對方的說話,都可以讓孩子學到很多。現今大都會繁忙的生活,很多家長回家的時間極晚,全家一起吃早餐也是另一種變通的辦法。

他提醒為人父母,不要問孩子太多問題,少說多聽多看。儘量減少孩子坐在車上的時間,因為那對孩子是很大的刺激。多鼓勵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園藝工作,在郊外散步,花時間在大自然中,會感受到很強的治癒力。

有聽眾問到如何讓孩子容易入睡。他的建議是送孩子入睡一定要有一定的儀式程序,並且要慢慢來。這些程序必須是令孩子喜愛而且有意義的。例如把房子的燈光弄暗,營造睡覺的氣氛,點燃蠟燭,讓孩子從活躍於外在的世界慢慢地進入內心寧靜世界而漸漸地睡著。

孩提時代的第二個階段是上學後。這個階段通常沒有那麼波濤洶湧。在這時期,孩子慢慢地平穩前進。這個階段,孩子的感情世界慢慢地建立起來,父母的情緒,感覺和孩子的互動,這些感受都會織成孩子的感情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父母很容易地揚起聲音,催促孩子,氣極敗壞地趕著孩子做這做那。我們要學會如何事先計畫,儘可能不要匆匆忙忙。這階段,可以開始讓孩子有後果的觀念。告訴他們事情的先後順序,比如可以要求他們收好玩具再吃飯(如七歲以前,通常要和他們一起收)。開始賦予他們一些責任,比如負責清桌子。孩子在七歲後,應會自己鋪床,東西放回原位,衣服披在椅背上而不是放在地上,外套要掛起來。如果我們自己在生活中總是匆匆忙忙,孩子很難養成好習慣,我們很難成為好的父母親。育兒的過程,需要自己的靈魂,在一個好的情境下,體認自己在罪惡感,焦慮和憂慮下的張力,冷靜地選擇該做的事,堅持下來。

孩子有時會碰到困境,但困境有時會讓免疫力增強,而且獨立性也被培養出來。孩子面臨九歲的改變時,有更強烈的自我感覺出現,挑戰父母、師長給的界限,變得比較難以對付。男孩子更熱衷於肢體活動,甚至常用肢體碰撞表達他們的感覺。因為男孩女孩大腦發育有些不同,男孩較不善表達情緒,而且眼睛似乎很容易錯過他們要找的東西。男孩喜好競爭,比較容易有犯罪的傾向,進入監牢。現代社會流失愈來愈多需要男人的工作(如農耕)。男孩的智力發展較女孩慢,至少落後半年。過早逼男孩學習讓他們早早就放棄學校。讓男孩們重拾信心是很重要的。每月一期的 Atlantic 雜誌有一篇文章「The End of Men」討論美國近幾十年來,女性抬頭,男性逐漸沒落。Jon Krakauer 的 Where Men Win Glory一書,平時我們對 Alpha Males 的討論,幫我們了解男、女孩成長過程不同,父母得用略有不同的方法去養育他們。

手機會危害孩子的情緒,如小孩有手機,最好每晚都要把它收起來。九歲後,可以教小孩因果關係,「想想後果」。處理孩子的問題,一定要保持冷靜,不要情緒化。如果此時小孩不愛聽說教,把後果寫在卡片給他看。他犯錯時,指指卡片,堅持執行你的原則。久了他們會知道你是認真的,反而會敬重父母。一個壞習慣,至少需要十七天才能改過來。所以父母要有耐性。如果孩子口氣不好,可以告訴他,「我很有興趣聽你說話,但我希望你用良好的態度說」。如果你讓一個十歲的小孩,可以隨便出口對父母說:「我恨你」,那請問你,他青春期你怎麼對付他?孩子在家比在學校有較多的情緒是可以理解的,但還是要他們遵守一定的紀律。如果我們給予孩子們太多零用錢,而縱容他們粗魯地對父母,我們教了他們什麼?父母必須堅守自己的位子,不被孩子左右。如果你的小孩在朋友面前對你很不尊重,你可以讓他知道。你可以讓他體會一下他在自己朋友面前不被尊重的感覺。如果需要糾正孩子,最好私底下進行,較有效果。

今日的孩子,活動太多,太多的 play dates。Jack 反對在週日下完課後還有 play date。因為這樣做會讓孩子沒有足夠靜下來的時間。學校已經用掉孩子們很多精力,他們實在不需要額外的課後活動。現今很多父母怕失去孩子的愛,答應小孩所有的要求,其實是害了他們。很多孩子在下課時,把外套、書包一股腦地丟給來接他們的父母,要他們拿,這種不尊重的行為應被糾正。

華德福的課程,在孩子九歲後,有很大不同。科學、地理、有關世界的課程逐漸被引進。孩子十二歲後,會進入另一階段。這時可以開始問他們在想什麼?在七至十四歲這個孩提的第二階段,生活的紀律和常規還是要繼續維持。

孩子進入第三階段-青春期後,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生理上的跡象(不用太早),男孩十二歲後,女孩也許早些,可以和他們談性教育。十二至十四歲的孩子,因荷爾蒙的改變,情緒起伏很大,如同翻山越嶺 。青春期的孩子,一個個變得很愛和父母爭辯,有自己的想法。你會覺得家裏出了一個大律師,什麼事都要辯。但在這時,父母還是要堅守原則,比如宵禁(十二點以前要回到家)。在這階段,為人父母常常不會感覺很好(因孩子愛唱反調,大發脾氣等)。但你知道自己做對的事,不要太在乎他們的情緒反應,當你可能還在擔心他們是否真被你堅持的原則下心裏受傷時,他們早就笑嘻嘻地做下面一件事了。Jack 說他以前規定他的兒子絕不准在大人不在時,帶女朋友回家。兒子反問他:「爸,你不信任我嗎?」他說:「我當然信任你。我相信你和所有青春期的男孩一樣,都會做你們想做的事」。為了保護小孩不做出驚人舉動,他規定孩子不可在車上超過二人時,開車越州界去探險。父母該在小孩很有可能因衝動做錯事前,豎起柵欄,避免他們日後的遺憾。

座談會在家長的心神領會中結束。希望這位過來人的智慧,讓我們的育兒旅程走得更順暢。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德福學校的語文課及說故事~文/黃金鳳

學齡前幼兒的部分有點像一年級,可以視孩子年齡的大小及專注度,選擇長短不同的故事。

~朗誦詩詞、童詩,手指謠也很好;
~講述生活中的故事,這是我兒子小勳2-3歲時很愛的部分,我們家的叫小皮皮故事系列;
~選擇來自不同文化、簡單的童話及民間故事,例如大家都提到的〈甜粥〉、格林童話的〈小紅帽〉、〈狼與七隻小山羊〉以及〈三隻小豬〉等;
~還有小天使及精靈的幻想故事;
~植物和動物等大自然的故事。富於想像的溫暖的自然故事,會比直接針對事實的陳述更吸引人。

P.S. 關於幼兒可參考《Heavan on Earth》(地球上的天堂) 及《解放孩子的潛能》(簡體版),都有很深入的描述。

一年級
~Introducing writing,書寫比閱讀更早。

~Letters, words, simple sentences.
~Reading our own writing 我們從讀自己寫的東西開始。
~Recitation of poems, verses 朗誦詩詞、童謠。
~Daily stories 每一天的故事(若其意涵較深時,也許會說二到三遍。在家裡的話可以讓孩子將故事重述一遍。)
~Fairy tables & Folk tables 童話故事和民間故事。
~Specialized stories 特別的故事。例如為了教數學、自然課設計的故事。
~Therapeutic stories 療癒的故事。為了某個孩子而寫,或為了改變全班的氛圍與互動。
~Individual poems for each child 學期結束時老師會為每個孩子寫一首詩。

二年級
~Practice & Extensions 更多的閱讀。

~Animal Fable 動物寓言。每一個動物代表誇張化的人性。
~Stories of Saints 聖徒的故事。瞭解人可以有更祟高的境界,如佛陀或耶穌的故事。
~King of Ireland's son 愛爾蘭王子的故事。這是一個旅行的故事,可以講很久。也可以自己寫,例如動物可以對著樹說話,有這樣互相流動的性質。

三年級
~Old testament stories 來自中亞,《舊約聖經》中創世紀到亞當夏娃的故事。中國的創世紀故事如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
~開始寫自己工作本的內容。以故事為主,在老師的帶領下自己寫。
~有自己的讀物,有的孩子可以自己完整的讀完一本書。

四年級
~Norse mythology 北歐神話──針對孩子的意志,四年級孩子的意志需要被挑戰。

~Aboriginal stories 原住民的故事,例如澳洲原住民的故事。卡拉巴拉的故事來自芬蘭。還有來自伊朗、伊拉克的故事,印度古文明的故事──也可以在五年級講。我們可以講台灣原住民的故事。
~History of writing-different scripts 四年級開始談書寫的歷史,從古老的書寫字體開始,慢慢來到現代的書寫方式。三年級已經教了書寫體,四年級自己做筆做墨,做紙張,經過這些歷程才給孩子用鋼筆。
~All parts of speech 不定時的演說。
※演講課和戲劇課從一年級到十二年級一直都在進行。
~介紹文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式。

五年級
~Stories & Descriptions from ancient India 古老的印度、Persia 波斯、Egypt 埃及、Babylon 巴比倫、Greece 希臘,以及中國的故事。這個主題很大,不需要進入得很深。讓孩子的意志可以稍微感受到這樣的脈絡,但非因果關係(要到六年級)。

~Clauses, Phrases, Idioms, Similes 教文法、子句、片語、諺語、比喻。
~Writing letters 寫信給朋友。

六年級
比較進入身體,開始覺得很沈重。
~Rome 羅馬(相當於中國的秦始皇時期)──Dark ages黑暗時期的故事。
~Conditional sentences & Metaphors 教條件句──如果我做了這件事,老師會怎樣回應;及隱喻。
~Different styles of writing (from poem to business letters & descriptions of science experiments) 練習不同類型的文體(從詩歌到商業信以及科學實驗的敘述)。

七年級
~Middle ages 中古世紀、Renaissance 文藝復興到 industrial revolution 工業革命,這同時也是歷史。
~Wish, Wonder & Surprise 教期許、讚嘆、驚訝語句,可以開始文學創作。
~King Arthur stories 亞瑟王的故事。可以試著在中國找到同類型的故事,其中有完美的男人和女人形象,適合這個年齡孩子祟拜偶象的特性。否則他們就要去追逐演藝明星了。
~七年級開始教電腦,關鍵在怎麼教。有的華德福學校八年級才開始教。

八年級
~Shakespeare etc. 莎士比亞等。過去所有語文經驗的整合。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者:Renate 翻譯/詹雅智、丁力藺

 經過多年來編撰晨圈的歌曲、童謠、詩之後,我近年來才越來越了解節奏性動作在幼兒園內早晨所扮演的角色。創造一個叫「好」晨圈的祕訣,動作是重要關鍵。以下所提的是一種嘗試,可以更接近「好」的晨圈,它是孩子發展中的動作意義,和在經驗裡易引起干擾或設計不良的動作。

1. 當我們觀看幼兒,發現有兩個相反方向的發展。
動作發展抬頭向下,從無法控制、不協調,一步步地向有意識地協調動作發展,像頭可往上抬,手臂和手可抓取和拿住東西,軀幹可站起來,最後腳可爬、站和走路。乙太力量(生命力)源自上下的動作。當孩子獲得了直立的姿勢時,有一些新的事情出現,一種特別的屬於人的質地。
Steiner談到Ego being(自我的存在)在孩子前3年學走路、說話和思考的過程裡不斷工作。Ego的方向,人類靈性的部份,從下到上的引導。思考的能力最後才被這個靈性力量觸及。在有行走能力時,Ego先出現。觀察這過程,我們感到深深的敬畏,我們需保護這特別靈性在前3年不被打擾。只有等待這段時期過了之後,孩子步入新的發展,想要模仿大人的階段時,大人才需要涉入越多,成為孩子學習的模範。
3-7主要停留在相同的部份,直立、尋找在空間裡的位置,經驗二度空間,和找到乎衡。保育員知道這樣過程需經過7年或更久的時間。保育員可每天觀察「走路」這件事有多麼的困難,舉起一隻腳(看腳是怎樣按著行進),腳如何從後面移到前面(看單腳站立時的搖晃),腳如何移動至另一隻腳前面(看腳如何踩到地面上)。在這兒我們處理的是孩子未成熟或者有時候已經是薄弱的意志力。晨圈提供很多機會強化這些和直立經驗。
4-7歲的階段,當手臂、手和腳可被有意識地運用與動作熟練之後,肉體的發展會進入另一個階段。動作可帶來知覺,一直到指尖,並且建立動的感覺。做下到上,上到下,向側邊伸展,向前面伸展的動作,孩子會覺醒在空間中的自己。Steiner稱這為「身體幾何學」,這是日後所有幾何學思考之前的基礎經驗。
2.小嬰兒是生活在與世界合一的狀態,是被廣泛公認的。
        3~6歲的孩子與週遭環境的關係是以自然情懷發展而發的「參與知覺」。生命的前幾年持續在前世存在的模式( the mode of pre-earthly existence )中,相互編織靈性的一部份。此時運動在其最真實的感官裡尋找其表達方式。模仿是幼兒最不可思議的能力,與靈性結合而產生的能力。成人的心(同理心)和愛的力量在此作用,同時也作用在幼兒身上,他們在善的世界裡以虔敬與信任的心做為模仿的基礎。模仿可以說是實踐的基石。身為保育員,我們的工作方式對身體器官仍在成形的孩童來說有極深的印象。因此,我們一舉一動的的質感極為重要。經由姿勢和動作孩子會感受到圍繞他世界的道德與不道德。
在晨圈裡,動作會比詩詞、歌曲早被孩子模仿。觀察孩子學習模仿晨圈的過程,從單純的內在心靈動作在臉上表露無遺,經由手指細微的動作,一直到整個身體的投入動作。若整個團體可以有節奏地自然的流動。它可以變成是同理力量在參與者的模仿意識過程中很真實的表現。
3.孩子推動生命的動力勝於成人,這是孩子生命強度的自然展現。
          Steiner提到孩子在3~4歲階段會很自然的想要跳舞,假如在這階段提供孩子Eurythmy(優律思美),日後會發現孩子有較強健的自我。為什麼是這樣呢?3~4歲階段的孩子對同理與反感之問的平衡很威興趣。一方面,孩子仍大部份活躍於意志力中,雖然動作有一定的成熟,但意識仍處於夢幻狀態,同理的元素存在手足之間。而另一方面,那兒展露了Ego的部份,說「不」及「我想要」,把自己從外在世界和經驗本身中分離出來,一個現代自我中心的個體。Steiner談論這個雙重邊際(double edged)的自我本質,它是自我的及非自我的面向,以及人類如何發展才能戰勝Ego分歧的傾向。
在3~4歲有的無意識的動作仍屬於無己的,尚未自我表達的。無意識的動作再由此演變如同自我一般越來越能自我表達。藉由引導的動作像Eurythmy(優律思美)或晨圈來平衡這個發展,進而預防Ego的同理部份過早被分離和喚醒個人主義。團體裡的動作引導在虔敬的氣氛下表演,引導著超越自我表現和保存及滋養宇宙合一的特質。
4.入世和尋求在世界的自我空間和經驗空間的面向相關。
          假設我們希望能有意識的做晨圈動作,就必了解每一空間的不同特質。空間面向不僅是抽象的幾何學概念,而是真實的上下、左右、前後之體驗。想像一站立的人,從側面觀察,會看到一垂直線,人類真實的姿勢,自我力量(Ego-force)的表徵。這站立的人體把空間化劃分為前後,背後是我們來自的地方,未知的。前方是我們活躍邁向未來、目的地,這是人類意志的面向。所以選擇晨圈動作應與孩子的意志面向相關。
想像一個直立人體,左右手臂兩側伸開,再從正前方觀察,會看到一水平面把上半部、下半部、頭和軀幹部份區分開,就如人類心靈裡的情感在思考和意志力中調和及平衡,所以雙臂中心(heart-arm)是平衡身體上下部之間的地帶。當我們移動手臂是屬於感覺的領域,移動腳是意志的領域。Eurythmy(優律思美)運用音樂時,手臂代表旋律,腳代表節奏。手和手臂的姿勢向下可到達意志的領域,向上百到達思考的領域,靈性的領域。它們聯結天和地。姿勢動作的設計要依據晨圈的目的,是要偏向現世(入世,earthly),還是要偏向靈性的部份。季節的特性也要藉此被表達出來。手臂和手在身體走動時可自由地運用。就真實的人而言,它們是創造的工具,有為崇高理想服務傾向,並且如果我們願意可一再琢磨使他它們更精練。晨圈裡手臂和手可被用於細微或雄偉的表達,如正在發芽的種子和光茫四射的太陽。假如運用適切時,經由動作可傳達出愛的氛圍。假如我們用手臂和手表達人類工作原型,( 如:耕作、育嬰、烹飪、縫工等)我們滋養關愛的質地,愛與關心在晨圈中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想像面對一個人,從中間畫一直線,可區分出對稱的左右,今人誇嘆的是人有多少這種對稱存在。這不是單一的(oneness),而是雙重的(twoness),雖然它們看起來很像。此時我們觸及了思考領域。觀察幼兒的動作會發現他們總是以平行的方式移動手和手臂的傾向,這時左右的意識尚未存在。晨圈裡的對稱向度還未被觸及,一直到孩子對思考醒覺時才被觸及。像童謠,兒歌,如小小瑪芙特小姐(Little Miss Muffet),利用左右的區別來扮演不同角色,會受到孩子的接受與喜愛。
此外,除了空間的向度之外,還存在一種屬於入世過程的向度,由浩瀚的宇宙靈魂進入狹窄的肉體的方向。這是由伸展到內縮的動作,再出現是由上到下,從外到內的動作。增長力量作用從頭到腳藉由Ego從走路、說話到思考來完成,所以這是內縮進入到肉體,伴隨Ego漸漸展開的過程,其會代帶領人們回到靈性。因此晨圈動作設計依循入世這方向是無限的重要。但是除內縮之外,向外伸展也需要包含在內,對這年紀的孩子而言,有多種的方式可以帶他們做,開展—關閉(用手或整個圓圈表現),向外到入內,釋放—擠壓(仙子~巨人),睡—醒,成長—凋謝(植物界),隱藏—再出現。內縮的動作可為年幼的孩子強調,就如反射在這個年紀的任務般,發現每個個體在地球上的家。
5.創造晨圈時,季節扮演重要的角色。
           歌曲,詩詞的選擇是依此決定,這也支持了幼兒園裡節奏的元素。有一些動作特別和那一個季節的情境相關,有一些動作與一年週期發生的精神意義相關,伸展的質地,在春天和夏天裡傳達,內縮的質地與秋天、冬天相關。春天向上的運動直到一種停頓輕搖的夏天。秋天向下的運動包含一個充滿意志力的向前運動,其運動會在冬天內在休憩時停止。
觀察地區裡植物、動物世界,很容易發現他們與不同季節的連結。小鳥、蝴蝶和蜜蜂有春到夏的質地,牛、羊比較像冬天的氛圍。植物的循環,人的工作和季節的變換也緊密連結。老師需小心設計避免偏向一邊,譬如冬天的晨圈強調在向下、向內的動作,但同時也要設計不同方向的動作來平衡,否則整個晨圈會失去呼、吸平衡的品質,而趨於僵化。
晨圈設計動作的優點,會帶給人有意識地以吸入—呼出,收縮—伸展的工作。現今的孩子不能輕易自發地找出有節奏的運動之道,生命已經太缺乏節奏了,而大多小孩在自發的運動中傾向於機械式的反覆表現.在引導式的運動中,我們可以把具有軟化及治癒功能的節奏找回來。
6.晨圈常不能展現它該有的歡樂和諧流動之經驗,而是受到了幼兒園在各類困擾中掙扎的氣氛所主導。
在這種情況下,要先問是不是幼兒園本身造成或促成這些困難:
*   選擇的歌及詩是否適合幼兒?
*  幼兒園老師是否充份了解文字及音樂,能完全用在與孩子的相處上?
*   動作是否清楚、簡單,沒有太多變化及內心參與的展現,讓孩子能夠模仿?
我不想深入這個層面,而是藉著提出在晨圈中的幾個孩子觀察報告來看這些困擾,很明顯的他們當時已不可能參與了。幼兒早期受到認同(同理)力量之助,應該喜悅而迅速地加入如晨圈類的團體活動、動作、持及歌唱所製造節奏及氛圍應能帶動他們。他們流動柔軟的身體。幼兒期紅潤的光成份(風向特質,sanguinal ),正是動作開發的理想時機,孩童應該自然地會想要「跳舞」。有些我們的孩子明顯地不想跳舞:
A.有一個小孩子在晨圈結束後兩分鐘說:「我的腿好累,我想坐下。」;一個小女孩抱怨道:「肚子痛!」想在晨圈準備進行時坐著休息。任何一個不想加入的小孩應該都可以得到允許坐在一旁觀看,在孩童的不舒適及不願看的背後有個嚴肅的理由,幼兒園老師要克服她個人對「很快地就會有一半的人都想要坐下」這種想法的恐懼,要有信心這樣的事不會發生,真心地歌唱繼續準備下去。
這些想坐下的孩子都還沒有強壯到可以加入像晨圈這樣的活動,孩童時期的輕柔力量還無法抗衡身體的重量。腿可能變得很紅,身體奇重無比。我們不會只在晨圈活動中碰到這種脆弱生命力的現象,在幼兒園中有耐心地持續有節奏的生活可以幫助孩童逐漸地增強,不久之後他們會想要加入晨圈活動。
B.有一個小孩會扮鬼臉、做怪動作,與團體中其他人所做完全不同,這個孩子常會尋求別人的注意,總是試著激起反應。我們可觀察到這樣的孩子總是很清醒,語言表達很好,有的長得很矮小,通常都不善於手足的運動,這樣的「頭型孩童」已經過早地通過意識參與期,進步的智慧還未能融入他其它的存在體裡。這樣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弱,因為我和世界的分隔過早發生,意識統治著有認同氛圍存在的地方。兩種可能性存在著:可能這孩子再得到幼童早期的部份特質,在夢幻意識的作用下再度開始玩,然後變得能模仿。也可能不可逆的過程已發生,頭的主導必須在小學時藉著與孩童清醒意識工作及善用藝術能力來獲取平衡。在這種情況下,加入晨圈可能對他無益,只會為團體其他成員帶來困擾。而這個小孩反而可以享受與此團體之助理老師在一起的特別時光,而從這種一對一的關係中獲得益處。我的經驗是孩子在幾週的特別照顧後,會想要回到團體活動中,更容易參與活動。
C.有些孩子每當做彎身向下,最後捲縮起來,但仍維持站立的姿勢時,總是會出狀況,他們會「碰」的一聲跌在地上,臉朝下半趴在地上,這種事發生後,他們通常會待在原處,需要幫忙才站得起來,他們不能模仿緩慢向上及向下的動作。這種現象用「疲倦」或「缺乏意志」並不能充份地加以解釋,它更像是退化成嬰兒狀態,一種拒絕直立的表現。臉轉開不願面對靈性,這個姿勢可以這樣解釋:「成為一個人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無法承擔這個『自我』了。」這是自我在非常早期的幼兒身上出現時的一種現象,承受的容器還未能準備好接受這種經驗。這種不平衡並沒有特效藥,我們所處理的甚至是我們無法理解的現象,因此身為幼稚園老師我們要用愛及關懷來觀察及對待這些兒童。
 
D.有些孩子逮到機會就互相碰撞、拉、推、壓或就在地上翻滾,像大吼或飛奔等劇烈動作總會被誇大。由於通常會有幾個孩子參與,整個晨圈活動就失控。每當我看到這種現象,我都感到這和降生在現代文明及觸覺的目標有關係,觸覺傳遞了物質之阻力的經驗,這是物體碰撞身體後的被動經驗,和堅固及邊界有關。我們都知道嬰孩想被堅固而肯定地接觸著,也知道不安定的動作會今他們大哭,嬰孩也想被包裹著,邊界帶來了安全感。今天我們喜愛無痛分娩、軟床.寬鬆的嬰兒衣,嬰孩怎麼去感受這世界、阻力、「被碰撞」呢?我們可將上述的行為解釋成觸覺不滿足的結果,以及奮力去獲得衝擊及碰撞的經驗,它包含了和另一個生命體身體接觸的經驗,互相跌撞在一塊代表合一:「雖然我是我,你是你,我們的身體是一樣的,身體把我們結合在一起了。」孩子喜歡這種方式的接觸,在幼兒園也該有這樣的時間,但最好不是在晨圈的時間。
 
E.有些孩子的表現正符合其年齡及個性,但即使如此,有時還是相當的挑戰的。有些孩子並不容易活動起來.而且一點也沒有參與的感覺,他們甚至站著或在團體裡走動。通常這些孩子很健談並常在一首詩或歌曲的進行中與他們鄰座的孩子談起話來。孩子不是故意要打擾,他們只是心還不在那兒。像這樣的孩子,我們必須等到他們的興趣掘起。可以從他們的眼睛看到改變,之後他們的手足會開始參與晨圈的活動,等到這個階段可允許孩子坐著看,他們會很高興這麼做。同樣地對那些太害羞不敢在團體動的孩子也是如此,有些孩子在心裡觀看晨圈幾個月後才站起來參與。
 
F.最後是6歲的孩子精力充沛地移動,做相反的動作,唸詩詞比團體快2倍,才獲得純熟的四肢及語言。通常這些年紀較大的孩子可以瞭解語言上的敘述和接受成人的權威來停止紛亂。但是需要留一點晨圈之外空間讓他們充沛的精力可舒緩。
回顧這些干擾的可能性,我們瞭解孩子入世的過程是整體的不是只從晨圈。晨圈觸及了入世過程之動作、節奏、平衡的核心,和其他的地方比起來這些干擾大致都表現在晨圈中。不是全部的干擾都能在晨圈中遇見,但是我們有機會瞭解孩子無意識動作所傳達的訊息,也能藉由引導動作來幫助他們直立和平衡。
本文摘錄自{人哲} 第二期, 如需分享請轉貼本連結.
 
關於Renate老師
原籍德國,移居澳洲15年,神學博士曾於大學任教,當時為了替子女選擇幼稚園而接觸華德福教育.現在為澳洲 Parsifer學院負責人,一所Steiner教育理念的師資培訓學院。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自人智醫學的健康建議:溫暖、力量與自由華德福ID: dearmychild2015-06-09

M. Kelly Sutton MD

  當我在告訴家長們怎樣讓孩子健康時,我的建議一點也不像醫生,總是像個老奶奶。我說: 穿得暖和點 早餐要吃好 早點睡 讓身體和感冒作戰(別吃藥) 這些話看似簡單,但每一條都是金科玉律。


溫暖
  溫暖和四大自然元素中的 相關。其它三種元素是:地”“ ,這三種元素很容易被邊界限制。而溫暖卻總能穿越邊界。這 ​​一點也不奇怪,就像你對孩子的愛一樣,那種溫暖的情感或者說情感的火焰,任何東西都無法阻隔它的傳遞(這也是你們為什麼會讀這篇文章的原因)。
  從這個角度講,人的身體需要一個保護層,來維持自身最適宜的溫度:大約37 攝氏度,否則,人體的熱量會向外散發,體溫會越來越低。我們可以從物理學的能量守衡原理或者僅從常識就可以理解這一點,舉個例子來說:如果我們呆在一個21 度的房間裡,而我們又沒有穿衣服,我們的體溫就會從37 度降到21 度。如果我們讓房間的溫度升至和體溫一樣高,我們呼吸道的黏膜就會被烤乾,所以我們只能穿上衣服來保暖。
  健康人的體溫在37 度上下,有節奏地輕微變化,早晨體溫略高,而晚上稍低。身體為了對抗寒冷,會消耗自身的能量,也就是說,寒冷會對身體造成壓力請經常用你溫暖的手去摸一摸孩子的手指和腳尖,如果你的手是冷的,請先讓它暖起來。然後再摸摸孩子身體的其他部分:前胸,後背,肚子,前額,胸口。要確保孩子的手指腳尖和身體最溫暖的部分一樣暖和。如果情況不然,那麼此時孩子的身體正在消耗能量對抗寒冷,如果你能給孩子穿上暖和的衣服,讓他們手腳暖和起來,將會大有裨益。我們身體的生存機制是把血液從身體末梢帶走,從而保證身體主要器官,比如心臟,肺,肝臟,和腎臟等的供血量。

  寒冷會讓孩子過度興奮,因為孩子想要身體暖和起來。暖和的衣服會讓孩子們安靜下來,進入集體活動,專注地學習。

  對有些孩子而言,受涼甚至會讓他們消瘦。我曾經見過一位住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 )的瘦瘦的孩子,他的媽媽給他穿上羊毛內衣後的兩周里,他的體重增加了2 磅。孩子們還會因受涼而流鼻涕。寒冷甚至會引起身體更大程度的免疫抑制。傳統整體醫學有句名言: 皮膚是疾病發生的最好地方 。如果皮膚冷,身體和細菌的對抗就不會在皮膚上發生,血液會帶著細菌進入更深層的部分:器官之中,而身體與病菌之戰就帶入器官內。這也就是為什麼普通的病症,如感冒和水痘,卻會引起並發症的重要原因。當我還在醫學院學習時,我讀內科學的教科書,發現那些患有水痘引發腦炎的病人,往往身體上很少有水痘。炎症沒有傷害皮膚,卻給內部器官帶來很大的傷害。所以,保持皮膚溫暖,就能讓身體和病菌之戰停留在皮膚上,從而保護身體。我曾經聽一位德國的兒科醫生建議患有麻疹孩子的父母:用一塊幹毛巾反复擦孩子的小腿肚子,直到腿肚子發紅為止。這種讓皮膚發熱的方法,可以讓血液更多地循環到表面,從而讓身體和病毒的戰爭在身體的外部和下部發生,遠離重要器官。

  在日常生活中註意保暖並且經常關注孩子手腳的溫度,即是與身體這樣的特性相適應。這樣做,我們不僅可以預防疾病,還能在疾病發生時,防止並發症。

  溫暖感是新生兒最早擁有的感覺,此外還有嗅覺、味覺和聽覺。但兒童要到9 歲才能真正感受溫度的高低。我們經常會發現:一個房間裡的大孩子和成人要穿鞋子和衣服的時候,兩三歲的孩子卻赤裸著在房間裡跑來跑去。在新罕布什爾州的5 月底,幾個幼兒園的孩子衝進湖水里,而幾個三年級的孩子瞪著他們,好像在說: 你們出問題了嗎?!

  所以,作為父母要自己決定孩子需要穿什麼樣的衣服,穿多少。千萬不要問孩子: 你想穿什麼衣服? 對小孩子來說,在成人面前作決定會讓他們害怕,你可以等孩子大一些再問這樣的問題。然而,在我們的文化中,問孩子想要什麼,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了。我曾經陷入這樣的情景不可自拔。我總是問我五歲的兒子想穿什麼T- 卹,他卻看著我說: 我不知道,你才是媽媽呀。 實際上,孩子們經常教我們本該我們做到的事情。請真正成為孩子的媽媽和爸爸,由你們來決定不同的天氣孩子該穿什麼,並且很肯定地對他們說: 這是你的內褲和內衣,這是你的褲子和上衣。穿上吧,穿上它們,你一天都會過得很開心 你的權威會給孩子安全感。他們的力量來自於你給他們的規範。所以,成為一個充滿力量,內在覺察,溫和善良的權威,讓孩子值得模仿

  還有一個問題,當孩子手腳冰冷的時候,我們給孩子穿什麼呢?我在新罕布什爾州(New Hampshire ,美國)遵循的原則是:讓孩子穿三層上衣,其中一層塞進褲子,而褲子穿兩層。有一層要像第二皮膚一樣緊緊貼著身體,而不是鬆鬆垮垮。就是說有一層衣服要么是長的內衣褲,要么是緊身衣,至少也要有件汗衫。如果孩子出汗了,就脫下一層。如果孩子手腳不暖和,就換上更暖和的衣服。天然材質的衣服能讓皮膚很好地呼吸,如:棉,絲和毛。而絨毛材質和人工合成的衣料卻不透氣,當我們多穿了這樣的衣服時,身體的熱量將無法散發。棉質的衣服既能讓身體散熱也可以保溫。絲質的衣服保暖性更佳,絲毛勝之,而羊毛衣物最暖和。

 

  如果你有一個剛出生的寶寶(這種做法也適用於所有年紀的孩子),你想給她穿上羊毛材質的保暖服,但是你訂購的嬰兒尺寸的衣服還沒到的話,你可以另想辦法。找一雙成人穿的羊毛襪,穿在寶寶的腳上,這雙襪子的長度要一直能套到孩子的大腿上。然後給寶寶穿上一件給兩三歲孩子的羊毛內衣,再捲起袖子,讓寶寶的身體可以透氣。這樣,寶寶的羊毛保暖服就做好了。

  還有一個可藉鑑的圖景是:狐狸和兔子冬天的毛髮要比夏天厚。我們沒有絨毛,但是我們的帽子,手套,襪子就像我們的絨毛一樣,我們要穿上它,才能像兔子和狐狸一樣在冬天到戶外活動。穿上合適的衣服,我們才能靈動自由地活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穿上長的內衣褲,可以讓我們少穿些臃腫的外衣,這樣我們在戶外運動時才會更靈活。

  現在你知道該做什麼,並且對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感到自信,這是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可事情沒這麼簡單。因為同時孩子也在發展自己的意志,孩子對所有父母說的話都會說 不!! ,包括怎樣穿衣服,這讓孩子感覺很美妙。面對這樣的情況,需要技巧,智慧和果斷—— 書裡所說的所有成年人的品質。不要貿然行動,等待,觀察,估計再計劃怎樣做才會對孩子有益處。小女孩可能需要穿時尚的(暖和)緊身衣或者你看到某些芭蕾舞者也穿過的緊身褲,你可以告訴女兒,只有腿上穿暖和了,跳舞才會好看。一個精力充沛總想當戰士的四歲男孩可能需要穿上很炫(又暖和)的海盜服,系上綁腿和腰帶,你可以在給他穿這些衣服的時候,講一講海盜怎樣站立和走路。而兩歲的孩子,給他穿衣服可能需要玩個抓人遊戲,當他開心地被抓住後,你可以把他放在暖和的衣服上,並且在穿衣服時親切地愛撫他。還有的孩子需要你告訴他,只有穿上這樣的衣服,他們才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否則會有不同的後果。還有,你說到就要做到。比如,你說要穿長內衣才能出去滑雪,當孩子做不到時你還是讓他們去玩雪橇而不是呆在家裡,那麼你出於愛的承諾就會很難貫徹下去。孩子的想法是前後一致的,雖然他們意識不到這一點。除非你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來執行自己的決定,否則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話。你要說話算話,不管是立規矩還是承諾自己的愛。
  但是也沒有必要給孩子穿得太多。如果你生活在7 月的美國南亞利桑那州,你就沒必要堅持讓孩子穿三層上衣,兩層褲子。任何時候,當你想要決定孩子該穿多少衣服時,請感受孩子手指和腳尖的溫度,而不是絕對地套用某個規則。


早餐
  總的說來,早餐要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俗語云:早餐像國王,中餐像王子,晚餐像乞丐。早餐吃蛋白質類的食物可以穩定一天的血糖水平,而午餐蛋白質類的食物卻沒有這樣的功效。錯過早餐,就錯過了一天中血糖穩定的機會。而穩定的血糖水平會讓人一天中有更好的人際合作,更好的耐力,更好的情緒和更好的判斷力。如果你知道這些,你還會讓孩子錯過早餐嗎?當孩子們有情緒問題或者身體狀態不好的時候,我的第一個問題就是 他早餐吃好了嗎?

  早餐食物可以選擇:任何蛋類,鬆軟乾酪餡的薄餅,含蛋白粉(最好不是大豆蛋白)的奶昔,烤乳酪三明治,夾乾酪的肉餅,雞塊,魚片,墨西哥玉米煎餅,紅椒等。總之,不要循規蹈矩,任何類型的蛋白質食物都可以放在早餐桌上,不必拘泥常規。早餐永遠不會吃得過飽,因為蛋白質和脂肪在早晨代謝得比一天中任何時候都快。而且過了早晨,身體也很難消化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所以千萬別吃豐盛的晚餐,無法消化完的食物會留在肚子裡,影響第二天早餐的胃口。對成人來說,千萬不要在早餐前喝咖啡,咖啡會影響食慾。而早餐,我們需要一個好胃口。

  有時候,豐盛的早餐需要父母的很多心力。我曾經成功地讓青春期的兒子們吃下豐盛的早餐,因為我對他們說只有吃了早餐,我才會開車送他們去上學。我們住的地方離學校有四個街區之遠。他們會抱怨,然後吃早餐,之後我開車送他們上學。當我的孩子們更大些時,他們可以自己開車上學了,但是上學的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德福理念】

    適合0-3歲(小班及更小)孩子的故事特質:簡單、溫暖、美好、有呼吸特質、重複。代表故事:拔蘿蔔。

這個時期的故事長度不適合太長,內容簡單具重複性,故事中還不會出現『巫婆、大野狼、後母』等等邪惡的反派角色,儘量呈現世間美善的部分。孩子喜歡重複及規則,具呼吸特質的故事。

故事實例:有一隻小雞去森林裡散步,他遇見了一隻黃色小貓,便對小貓說『小貓你好!』;接著遇到一匹咖啡色的小馬,對小馬說『小馬你好!』;又遇到一隻白色大狗,小雞說『大白狗你好!』;又遇到一隻….;走著走著,天黑了,小雞準備回家找媽媽,回家的途中又遇到先前遇到的每一隻動物,小雞一一跟每一隻動物道別『大白狗再見』、『小馬再見』、『小貓再見』(這次順序是倒過來的~)

故事實例:拔蘿蔔。老爺爺要去拔田裡的蘿蔔,但是蘿蔔好大,拔呀拔呀怎麼拔就是拔不動,於是老爺爺去找老奶奶來幫忙,老奶奶抱著老爺爺,老爺爺抱著蘿蔔~用力地拔呀拔呀怎麼拔就是拔不動,於是老奶奶去找小弟弟來幫忙,小弟弟抱著老奶奶、老奶奶抱著老爺爺、老爺爺抱著蘿蔔,一起拔呀拔呀,怎麼拔就是拔不動,所以小弟弟就去找大黃狗來幫忙,於是大黃狗咬著小弟弟的衣角、小弟弟抱著老奶奶、老奶奶抱著……..。(故事中除了順序,還有許多反覆一直出現的字句)

 

    適合4-5歲(中班)孩子的故事特質:開始比較有具體情節的故事,但故事中仍沒有負面的反派角色。

仍沒有反派角色,有些童話故事中一些後母虐待小孩、皇后用蘋果毒死白雪公主、叫士兵把公主殺掉等等,仍不適合這個年齡層的孩子。故事仍具有重複性的特質,但重複集中在所謂的『通關密語』,也就是故事中可能有某句話會重複出現很多次。老師舉了兩個故事例子:『小石磨』和『煮稀飯』。這兩個故事內容我不是很清楚,但大概就是故事中有某一兩句話會一直重複出現,例如:要對著小石磨說出一個魔法咒語,小石磨就會一直磨出你要的東西,但要停止時就要說另外一個咒語,這個咒語在故事中會隨著情節發展反覆出現。孩子從這『停止的咒語』也學習停止,這個年齡的孩子常常會有慾望想無限放大,不想結束的狀況:想一直玩不回家,或者要求媽媽說過一本又一本的故事等等的行為,有『停止咒語』的故事可以幫助孩子漸漸開始要學習『可收可放』的意志力。

 

    適合5-6歲(大班)孩子的故事特質:長度更長、情節更複雜,可以出現一些負面的角色,但仍有正義的存在、美好的結局

一般常常聽到的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可以在這個時期開始說給孩子聽。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有清楚的『你』『我』的分別概念,也開始會有一些『公平不公平』的疑問,故事中出現的反派角色,可以幫助孩子在人際關係中化解衝突的能力;故事中主角遭遇困難、遇到巫婆、野狼、或在森林裡迷路餓肚子,吃了毒蘋果死去的公主,等等的情節可以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恐懼、飢餓、失去、甚至面對死亡的痛苦,這些『心靈生命覺』的挑戰!

但這個時期的故事仍傾向於有美好的結局,且有『正義』存在。死去的公主在王子的親吻下復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王子終於打敗佔領城堡的怪獸救出長髮公主;機智的小羊和獵人聯手救出被野狼吃進肚子裡的其他小羊。而故事中的王子、獵人,便是『正義』的象徵。這個年齡一直剛進小學的孩子,開始漸漸有『善、惡』的概念與分別,但他們仍然需要知道世界有『公平、正義』的存在。

直到進入小學高年級,才開始會閱讀一些歷史故事或小說,內容可能描述一些人性複雜的情感、沒有黑白分明的對立角色,正義不一定得到聲張的故事內容。

 

    其他重要討論:

1.      不管是在哪個時期,說故事的人不加入太多自己的情緒聲音的表情在故事裡(語句有抑揚頓挫,但不特別營造恐怖氣氛),全讓孩子自由想像。特別是在較大的孩子,故事中開始出現反派角色時,也不宜製造太多緊張音效、氣氛,這會使孩子產生恐懼感。

2.      上述為概略性的分齡,但仍要尊重孩子的個別差異,或者孩子因為某些過去的生命經驗而使得他偏愛某些內容的故事也予以尊重。

3.      在『混齡的團體』(如混齡班級或母親帶兩個以上不同年齡的孩子),選擇故事則有給大孩子,也有給幼小孩子的。但在團體中聽故事,及個別聽故事是不同的,例如在混齡的班級講適合大班孩子的故事,其實小班年紀的孩子在群體中的表現會有年齡的躍進,群體也有『壯膽』的效果,但是回到家裡的個別情境,仍然適合比較單純、美善的故事。

4.      關於孩子『重複聽某一個故事』:某個時期孩子可能會反覆要求聽某一個故事,大人都覺得膩了、煩了,孩子卻不以為意。其實可以去觀察孩子的生活經驗,也許生活中有某些跟故事裡對應的情境,說明了孩子內心的擔心、恐懼,而應孩子要求重複說這個故事,其實是有療癒效果可以給孩子力量的。等到哪一天,孩子內心的這個恐懼、疑惑解決了,他自然就不再需要一直聽這個故事。(這點剛好前陣子在身邊有一位敏銳的媽媽跟我分享,孩子在去上幼稚園之後,回家後開始要媽媽反覆講一本繪本,後來媽媽才注意到,原來故事的開始描述了故事主角剛到學校時有一些恐懼、被同學欺負的情境,技巧地跟女兒聊之後,才發現原來每天看起來開開心心去上學的女兒~對上學是存在著恐懼的)

5.      依據孩子特質的不同,可能會有特別喜歡或特別不喜歡,或甚至逃避去聽的故事,例如:有些孩子會特別害怕故事中提到主角父母親死去或出遠門的故事,有些孩子特別害怕有探險內容的故事。從中都可去觀察孩子內心可能恐懼或害怕的事物。藉由合適的故事,可幫助孩子走出這些恐懼。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媽媽們一定要看!不要再逼迫孩子了!015-05-14 / 作者 : 喔喔 

       為了培育「神童」,一些家長很早就教孩子寫字。實際上,從幼兒的生理、心理發展來說,幼兒期兒童神經抑制機能還很差,並不能過久地控制自己的行動,或從事過分細緻的作業活動,或保持長久的注意力。5歲前,孩子的肌肉和骨骼發育還不健全,練寫字容易使手部發育產生變形。
       幼兒不宜過早學寫字, 許多家長很早就教孩子寫字,這種做法顯然是不妥當的。 幼兒手部關節骨化過程還沒有完成,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很差,不能勝任需要持久用力的動作。再說幼兒的手、眼、腦的協調能力也差,他們寫字時,眼睛總要盯住筆尖轉。為了能看到筆尖運動,便歪著身子,側著腦袋,並儘量使右側的肩、肘、腕向前。因此可以說,過早地要求幼兒以正確的姿勢和筆順(從左到右從上到下)書寫文字也是很困難的。 根據調查,2~4週歲的幼兒,90%處於塗鴉狀態;5週歲的幼兒,95%能準確地臨摹畫畫,但卻有75%的幼兒不能以正確的筆順、姿勢穩定地書寫簡單的漢字(如口、白);6週歲以上的幼兒基本上能以正確的姿勢、筆順準確地書寫簡單的漢字。因此,寫字基本上是孩子入小學以後的事,不宜在幼兒期就提倡。 


孩子太早寫字,這樣會影響孩子的身體發育。但是許多的幼兒園卻以早把孩子教會寫字作為他們招生的一個重要的招牌。許多的家長也是看中了這一條。殊不知,孩子六歲之前寫字是不利於他們的成長的。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沈曉明對此明確表示,過早,特別是六歲前教孩子學寫字,並不利於他們將來的成長。 

沈曉明解釋說,孩子的手通常要到七八歲時才能基本發育成熟,而在六歲以前,都是「肉肉的」,抓筆時只能握成拳頭狀,指尖朝內握著筆尖部分,這樣一來,握筆的手就會遮擋住自己的視線,勢必造成側頭來看紙寫字的姿勢,長期如此,將給孩子在無形中埋下近視隱患。


孩子過早地學寫字,不僅姿勢難以保持正確,而且握力有限也不足以寫出剛勁有力的漂亮字,加之家長本身對於一些漢字的筆畫筆順並不瞭解,容易造成孩子筆畫與筆順的錯誤,這三個不利影響對孩子來說猶如「拔苗助長」,因此並不可取。

五歲以前,可以以教孩子識字為主,馬路上的商店名稱、指路牌等都可以成為生活的天然教材,這些比死板的識字卡片更能提起孩子的興趣;而五歲以後可以適當地教孩子學寫字,但務必遵循「求質量不求數量」的原則,寫得不過關一定要嚴格要求重寫,但在孩子手腕與手臂力量尚未完全發育好的情況下,寫字時間應該有所控制,剛開始的1個月,以每次一刻鐘為宜,以後逐漸增加。

最重要的,無論教識字還是學寫字,家長都要給孩子營造一個相對寬鬆的環境,這樣才不至於使孩子喪失對漢字的興趣,以免給課堂學習及將來的成長帶來不利影響。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選自台北史代納學校網誌~撰寫 / 蕭志暉老師
絕大部份人們的童年記憶,玩遊戲的時光總是最讓人記憶深刻,反而對於在學校教了什麼卻沒什麼印象。還記得小時候射橡皮筋、玩跳繩、彈彈珠、跳房子、玩紅仔標、酒瓶蓋、打棒球等等,這些看似簡單的傳統遊戲,卻是孩堤時期百玩不厭的東西。不過如果讓孩子都在玩而不用上學校,似乎也很難讓現代的父母接受。另一個問題是這些傳統的遊戲似乎已經不在國小的孩子間流傳了,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電子遊戲機和線上遊戲,幾乎佔據了兒童的遊戲時間以及聊天的話題。這些現代的電子玩具,讓現代孩子的處境更加嚴峻,很多研究指出現代兒童的行為問題和這些現代的電視、電腦的發明有高度的關係,如過動兒、注意力不集中、人際關係不良、網路沈迷、被動創造能力下降等等。因此,有兩個問題需要釐清:第一,是遊戲的特性和學習的關係;第二,傳統遊戲和現代電子遊戲的不同是什麼。

遊戲帶給孩子自信與勇氣
首先我想要來看看孩童的遊戲與學習的關係,我們有可能創造一個遊戲般的學習環境嗎? 回想我們過去學習經驗,老師們太重視教與記憶,而忽視了玩的重要性,大人們甚至是對孩子喜歡玩這件事是有敵意的。不過如果我們可以不帶成見地去看孩子內在的心理需求的話,我們可以知道大人的的過程,其實是讓孩子變得被動,而孩子的卻可以讓他們變得主動積極。
而遊戲可以讓孩子得到怎樣的能力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孩子們很熱中於一個稱為 “電力公司的團體遊戲。遊戲規則很簡單,分甲乙兩隊,各有一基地, 基本規則就是慢離開已方基地者可以捉先離開對方基地的人。不過當先離開的人再回到已方基地後充電, 就成為後出的人,便可以去捉原先對方追他的人。這個遊戲甲乙兩隊若各只有一個人時,就很像兩隻鬥魚在界定邊界的過程。我們可以觀察到參與這個遊戲的孩子,會鼓勵孩子發揮勇氣和膽量的特質,當愈遠離己方基地時,就愈危險,隨時間和熟練技巧的增加,孩子會愈敢遠離已方的基地,若兩隊各有二人以上, 遊戲就會逐漸產生多變的遊戲模式。在多人玩法時,孩子需要發展出合作和觀察的能力。玩這個遊戲的兩方需實力相當,才會好玩,若實力差太大, 很快的就會有一方不想玩了,因為一定會輸的遊戲沒人會想玩。剛開始的時候,孩子總想和跑得快的小孩子同一隊,但他們很快也會發現當能力強的都在同一隊,遊戲很快便會結束,變得一點也不好玩。隨著時間過去,慢慢孩子發現到 不同孩子有不同的能力,比如有些孩子雖然跑得比較慢,但因為身子軟可以將雙腿伸展成一字形,因此在被對方捉到的時候,可以增加俘虜隊伍的長度,來增加被救援的機會,因而也開始大受歡迎。
 
好遊戲的特質 
在我的觀察中, 好玩的遊戲通常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規則簡單明瞭, 只要符合規則的變化都是允許的。而且規則可以因環境條件而調整或增加,因而產生進階的版本或新玩法的可能。
第二,需要運用到全身上下的協調,和自我技能的挑戰以達到成功(或獲勝)的目的。
第三,強調合作的模式,需要經由討論與合作,孩子藉由彼此不同特質的合作,因而提昇獲勝的機率
當然老師以教育的觀點,希望孩子能發展合作的能力,但大多數的遊戲都具有或多或少的競爭性,也正因為競爭性而產生遊戲的張力。只要老師適當地導引孩子,不要太在意輸贏,這只是遊戲,過程有趣才是重點,結果總是有輸有贏, 下次努力再玩一次就好。當然,還是常會看到孩子輸不起而發脾氣,但這不正是遊戲可以提供給孩子一次又一次練習和學習的機會嗎?
遊戲有許多的好處,但並不能全然取代課堂的學習。我比較把兩者視為左、右兩手間的互相合作關係。因此,我會把遊戲的特色,用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讓學習變得有趣味。比如在主課程的晨圈中,我喜歡進行玩沙包和跳繩的活動,把詩詞、韻文、童謠、繞口令, 甚至乘法表帶進其中。並將遊戲的競爭性,導引為對自我的挑戰,學生學習的興趣自然提高。但課後的自由遊戲,與課程中的遊戲,還是不一樣。自由遊戲較能讓孩子自由地玩和發展。而上課的遊戲,比較是在老師規劃的目的之中。兩者都有其重要性,就如吸與呼的節奏一般,同等的重要。
      下次繼續討論, 有關傳統遊戲的特色與現代電子遊戲所產生的問題,以及解決之道。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http://blog.xuite.net/vivi_sato/twblog

 
 
常看到很多媽媽們給還在學爬學走的嬰幼兒們大大的手工娃娃,
 
然後才發現寶寶不愛玩~
 
其實華德福娃娃分階段性還有各種娃娃的種類及意義.........
 
①0歳 ~ 1歲(手帕娃娃)
 
 
特徵…沒有任何色彩、不具備型體,簡單的手帕,打上四個結,
 
再抓出一個大約的頭型即足夠。
 
這時期所有大人認為及定義的娃娃都不需要給予孩子。
      
意義…像徵乳幼兒時期的人型娃娃所表現的就是孩子剛來到人世時的「混沌」,
 
從告別靈界的指導到進入地球的重新出發,到最後終究和宇宙的合一,
 
這同時也是對剛進入物質體的孩子在他面臨肉體的不適及苦悶時,
 
我們所要傳遞給孩子們的支持及愛的能量。
 
大約的人型型體要告訴孩子們「你將會成為這樣的形體。」
 
 
②1歲 ~ 1歲6個月(Tiny baby doll)      
 
特徵…無四肢的表現,大約10公分左右的大小,適合孩子握在手中把玩。  
 
意義…這時期的孩子利用觸摸來了解世界,
 
我們可以說這時期的娃娃代表了「感覺」,
 
握在手中的觸感同時也傳達了環境要帶給孩子的安全感。

 
③1歲6個月 ~ 2歲(baggy doll)亦有人稱做(pouch doll) 
 
特徵…雙手的型態出現了,但仍是圓滾滾的下半身。
 
意義…(象徵)是這時期的人型娃娃要傳達的訊息,
 
人類的肢體型狀開始呈現在孩子眼前,這同時也象徵(意志)的發展。
 

 
④2歲 ~ 3歲(sack doll)  
 
特徵…漸漸複雜的人體型態出現,身體像是塞在袋子裡的狀態,
 
衣服是不能替換的。    
 
意義…【這種形狀就是(人類)】是這時期的孩子開始有的(概念),
 
將這種概念利用這種型態的人型娃娃表現,
 
孩子們開始會有一種模糊的【祂就是我】的概念產生,
 
這種情愫讓孩子非常的有歸屬感,
 
這也是這時期的孩子喜歡抱著sack doll睡覺或是玩耍的原因。
 
 
 
⑤3歲 ~ 9歲(formed doll)    
 
特徵…高度約30~50公分,開始有簡單的眼睛與嘴巴的表現,
 
頭髮的造型也可以依造孩子為範本製作,衣服是可以穿脫的。  
 
意義…孩子開始想要做些什麼事,做些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工作
 
或者「我還能做什麼呢?」孩子開始有這種情感出現了,
 
然後完成後有無可言喻的喜悅,孩子想要將這種感情表達出來,
 
所以我們要賦予這時期的娃娃一些角色,孩子可以自己完成娃娃的衣服穿脫,
 
這也是孩子所需要的滿足與喜悅,
 
我能、我可以、是這時期的孩子很想去完成的任務,
 
所以這時期的娃娃我們可以說祂是(情感)的化身,同時也是孩子本身的投射。
 

⑥9歲以上(limbed doll)  
 
特徵…高度約50公分左右,最大特色在於四肢能自由活動。    
 
意義…能夠四肢自由活動的娃娃要告訴孩子們(姿勢),
 
姿態=我是誰,對於成長中的孩子肉體無法運用自如的情況,
 
這時期的娃娃可以幫助孩子們解除這部分的疑惑,
 
孩子們對於男生跟女生的概念是一體的,
 
在9歲之前其實不用刻意去強調男生跟女生的差異性,9歲後可以利用     
 
limbed doll以動作及姿態初步的為孩子帶入這部分的觀念。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同的孩子,不同的故事2014年8月30日 7:43~原文作者:在家華德福媽媽聯盟 作者:小巫

在龍應台的《孩子你慢慢來》裡,提到她給兩個孩子講故事,這非常好。遺憾的是,從兩方面來講,她給孩子挑錯了故事。

一是故事內容。她給兩歲的孩子講《水滸傳》、《西遊記》,後來講到她自己也講不下去了。兩歲的孩子不可以聽《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這種內容不合適他們。

二是她給孩子講童話,但是沒有理解童話的意義。比如,“灰姑娘終於嫁給了王子,快樂幸福地過一生”。龍應台覺得彆扭,因為她誤以為“所謂的王子,就是一個漂亮的男生,有錢,有國王爸爸”。咱們都知道龍應台是女權主義者,她把女權主義也用在這裡了,對這種結局嗤之以鼻,橫加批駁——“狗屁王子!”這是什麼時代了,現在的女性那麼獨立,幹麻還非要嫁給王子,灰姑娘不需要依靠“嫁給王子”的恩典來取得幸福,如果生了女兒一定要告訴她這是假的,等等。

 

其實她沒有理解童話,尤其是民間故事(《安徒生童話》不算,它是200多年前一個想像力豐富的作家創造的)。格林童話是格林兄弟蒐集的民間傳說,都有少說上千甚至是幾千年的歷史。這些民間傳說其實是人類意識發展的原型,裡面所有的人物,甚至包括道具,都是像徵符號,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家長想,它那麼血腥,可不可以給孩子講啊?或者改成比較溫和的結局吧。其實,所謂“暴力”、“血腥”的成分,也是像徵符號,有著深遠的意義;如果我們擅自修改,會大大削弱故事的教育功用。如果孩子不看根據這些故事改編拍攝的電影或者動畫片,不看繪本,沒有看過“血腥”的畫面,就不會覺得血腥,而是會理解其像徵意義。

 

王子和公主代表的不是人的肉體,他們的婚姻不是兩個凡人物質意義上的結合,而是一種精神與靈魂的結合。人是身、心、靈的融合,體現在王子和公主的婚配上。王子是要繼承王國的,是未來的國王。國王像徵成熟的智慧和精神。王后代表成熟的情感和靈魂。當國王和王后擁有幸福的婚姻時,王國是穩定統一的,我們人類的發展是穩定和諧的。王子不能單槍匹馬地繼承王國,要和公主結合在一起來繼承王國,雙方缺一不可,否則王國將失去平衡。

《小紅帽》裡,小紅帽給外婆帶的食物是像徵符號,獵人把狼肚子切開,往裡面放石頭,再丟到井裡,皆是像徵符號。《霍勒婆婆》裡面的紡錘非常重要,那亦是一個象徵符號。

 

今天的我們思維已經變得很狹窄了,理解不了這些童話裡的意義。我們頂多看到冰山上的一小角,整個冰山是怎麼回事我們看不到,即便模模糊糊看到了也理解不了。那沒關係,只要明白我們自己的理解有限,懂得的僅僅是九牛一毛(還不一定準確),就行了。帶著謙卑的心態,不要自以為是地把我們的僵化思維機械地推給孩子。孩子在大概9 歲之前都能本能地理解故事的意義,而且理解的比我們深。

 

我女兒全班20 個孩子,沒有一個孩子忘記《霍勒婆婆》中紡錘的事情。但是她的班主任反而沒有理解故事的深層含義,以為就是個勤勞致富的故事——因為好女兒得了一桶金子,壞女兒得了一桶瀝青。

關於這些民間傳說和經典童話故事裡的象徵符號,我在後面會有結合故事實例的具體分析。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體和心靈的發展、接受能力等等都不同,他們能聽的故事當然也不同。

 

◎ 0 ~3 歲

因為0 ~3 歲的孩子沒有長期記憶,記不住整個的故事,他們的形象思維尚未建立起來,更沒有抽象思維,是“活在當下”的,所以要給他們講非常簡單易懂的故事。又因為他們的呼吸和心跳是不規則的,需要有規律的生活、有節奏的故事和遊戲來輔助他們建立呼吸與心跳之間的最佳比例。所以給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講故事,最好是用歌謠的形式,有韻律和節奏感,朗朗上口。一首歌謠,既講了好玩兒的故事,又培育了孩子的語言感,還調整了孩子的呼吸和心跳,一舉幾得。

3 歲左右,可以講疊加故事,這個故事可能沒有什麼意義,就是重複性的情節,也是一種韻律,反复地講,讓孩子可以預知下一步將要發生什麼,帶給孩子愉悅的體驗和安全感。

烏克蘭童話《一隻手套》是一個典型的疊加故事。森林裡怎麼可能有手套呢?手套裡怎麼能住進那麼多動物呢?這時就別用科學或者邏輯來思考了,給小小孩講故事就是這樣,無厘頭。這童話有好幾個版本,其中有一個是這樣的:

有一天,一隻小鼴鼠在森林裡發現了一隻小手套,它小心翼翼地爬了進去,並決心住在裡面了;接著,一隻兔子也跳躍著奔過來鑽了進去;一隻小刺猬鑽進來取暖了;一隻貓頭鷹用力地擠了進去;一隻獾也來湊熱鬧,爬了進來;一隻狐狸一頭鑽了進來;然後,一隻大熊大聲吸著氣,不管怎麼樣也要爬進來。大熊一進去,一屁股就把手套給坐塌了。大家都受不了了,於是鼴鼠搬出來了,兔子搬出來了,然後是小刺猬……最後大熊也灰溜溜地出來了。

這就是一個典型的疊加故事,相同的情節不斷地重複,講的時候可以根據動物的特性有所演繹。我自己創作的《三朵小花》(第74 頁)也屬於簡單的疊加故事。慢慢地講,聽的時候孩子的呼吸就會平穩下來,就會有睡意,慢慢地睡著了。基本上四五歲之前都可以講這樣自編的、無意義的疊加故事。故事對睡眠的意義在後文“怎樣給孩子講故事”中有詳細的解釋。

 

◎ 3 ~6 歲

3 ~6 歲可以聽一些簡單的童話故事、自然故事、氣質類型故事和回憶性故事。還可以根據故事給孩子演手偶戲,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孩子尚處於前圖像思維時期,手偶戲能幫助他們建立圖像思維。3 ~6 歲聽的格林童話,是那些甜蜜的、簡單的故事,不要講《小紅帽》、《白雪公主》之類的原型故事。比如可以講《甜粥》(第28 頁),這個故事非常簡短、美好。講的時候自己做兩個小手偶,一個小女孩,一個她的媽媽。我給女兒他們班講的時候,拿一隻扇貝的貝殼當鍋,用我兒子親手編織的毛線髮帶當作粥,髮帶很長,從貝殼裡“流淌”出來,成為“粥河”。

要注意的是,給孩子演手偶戲,不是睡覺之前演,而是平常時間給他演。睡覺之前演過於興奮,會影響入睡。

自然故事,顧名思義,取材於大自然,自然界裡的動物、植物之間的故事,或者這些動物、植物與人之間的故事。原則還是簡單、重複、有韻律,可以根據情節來編成歌謠吟唱。

回憶性故事,則是成年人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中一些有趣的場景,“我小時候啊”,“記得當年”,等等,簡單的描述,在孩子那裡,就是好玩兒的故事。

 

◎6~8歲

6~8歲的孩子基本上已經開始小學教育,至少是學前班教育,可以聽一些更加複雜的故事,比如格林童話那樣的民間傳說,以及寓言(7歲以上)、傳奇和神話故事(8歲以上)。而6歲之前別給孩子太多這些東西,因為它含有大智慧和深刻的道理,大一些的孩子本能地會明白,但是小的孩子則接受不了。提前給孩子不恰當的養分,會造成消化不良,甚至帶來危害。

這個時期,我們繼續給孩子們講自然故事,這也為今後高年級學習植物學、動物學、地理和地質等科目打下科學基礎。自然故事是科學課程的基礎,低幼年齡和低年級的孩子接觸自然故事,高年級再接觸科學道理,銜接得自然而巧妙。本書中的《三朵小花》、《爬到樹上看天空》、《蒲公英的夢想》、《一片葉子》、《不會飛的鳥》等都是自然故事(後邊這兩個既是自然故事,又是治療性故事)。

例如下面這個故事,是悉尼一所華德福學校的老師,創造給低年級孩子的一個自然故事的梗概,到了高年級則會進入真正的科學學習。

有一顆小水滴在天空中和其他小水滴一起玩耍,突然一陣風吹來,他覺得有點冷,打了個噴嚏,“嘩”的一下就和其他小水滴一起掉到了地面上。小水滴穿過大大小小的石頭、鑽過很多縫隙,來到了一條很寬的路,接著他的兄弟姐妹們也到了,原來他們到了一條小溪。他們一路向前奔跑,越跑越快,越跑越快,聽到了“嗚嗚”的汽笛聲音,和硬硬的冰冷的東西擦肩而過,嘴巴里有股鹹鹹的味道,原來他們到了大海。暖暖的陽光照得他們很舒服,於是小水滴睡著了,做了一個長長長長的夢,夢到了太陽在和他招手讓他過去。當小水滴醒來的時候,一看,原來他又跑到天上去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可以給他們講民間傳說,但是不要灌輸概念和邏輯,不要將道德理念從故事中抽出來,單純地讓他們接受,更不能拷問他們或者用問卷去測試。

寓言會牽涉到我們人性中比較卑劣的品質,怎麼戰勝這些邪惡?或者是遇到邪惡的時候,怎麼運用小小的技巧和智慧戰勝它?寓言中的動物代表我們靈魂中不那麼光彩的方面:比如,狼的殘忍、狐狸的狡猾、豬的貪婪,還有不屬於動物特質的片面、高傲、霸道、自私、說謊、偷盜,等等。這些品德方面的教訓比較直接,所以最好用框架故事的形式講寓言(框架故事的例子見第161頁的《愛說話的國王》)。

傳奇的內容和作用跟寓言正好相反。在西方會講聖徒的傳奇,他們放棄人間奢侈繁華,不追名逐利,甚至過著清苦的日子,只是出於對人類的大愛,忠誠地服務於更加宏偉的目標。傳奇中的人物向著更高尚的目標努力奮鬥,克服自己的局限性,淨化那些不夠高尚的品質,做一個理想的人,一個聖賢的人。東方有羅漢和菩薩的傳奇,和西方的聖徒傳奇有異曲同工之妙。

切記千萬不要戳破故事的意義,千萬不要去拷問孩子。不要那麼不放心,你要相信,孩子理解的比你多。

從這些故事裡,孩子可以看到總歸有兩條道路可以選擇:高尚的道路還是低劣的道路,相信他們會有自己的判斷。

 

◎9~11歲

9~11歲的孩子可以聽英雄故事,英雄人物為了一個理想或者目的去搏鬥,去努力,戰勝自己的恐懼,在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還可以聽希臘神話故事。

可以給孩子講創世紀的故事和傳說,比如盤古開天地、女媧補天,也可以根據家庭的信仰,講一些宗教裡的傳說故事,例如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可以給孩子講《聖經》裡《舊約》的故事。

其實,在我看來,講《舊約》故事不必以信仰為基礎,就像希臘神話或者任何國家民族的民間傳說一樣,這些故事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積累的寶藏,不必拘泥於“宗教”與否的狹隘定義。就好比無論你是否相信王母娘娘的存在,都可以在“七夕”給孩子講“牛郎織女”的故事,無論你是否佛教徒,都可以給孩子講羅漢和菩薩的傳奇,“神”這個形像給孩子的教育意義,遠遠超出他是否真實存在的論證。

9歲左右,孩子開始與世界真正分離。在此之前,孩子跟世界是一體的,典型的表現是不許你跟他有不同的觀點。9歲的時候他突然意識到,他是他,你是你,世界是這個世界;媽媽不是永生的,人是會死亡的。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誌著孩子作為人進行思考的起始,第一步就是把自己和世界分開。

所以我們說,孩子在9歲會經歷一場危機,開始不相信童話和傳奇,會感到孤獨、恐慌、無助,甚至會由此而產生一些身體方面的微恙。這個時候可以給孩子講創世紀的故事,因為他開始客觀地看世界,會思考世界是怎麼來的,誰造的,我們人類從哪裡來,我從哪裡來,我是誰,我在這個世界上應該是什麼位置等等。

這個時期,孩子開始不再相信仙子、童話,所以會經常追問故事是不是真的,或者裡面的角色是不是真的。以前他們的思想都是飛在天上的小精靈,現在開始降落人間了。

因此,在這一時期,我們在編故事的時候,角色是可以編的,但是裡面的內容,特別是地理、動物的生活習性等,必須是真實的。就是不能天馬行空地“胡編亂造”了,比如桌子會飛、茶杯會成飛船,這些童話,需要暫時停止了。

還有,9歲開始,孩子需要偶像,真正值得崇拜和效仿的人物。英雄故事、聖徒傳奇、神話傳說等等,滿足了兒童這個時期發展的精神需求。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德福教養系列~教學理念()   

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哲學    

﹝三﹞作息

 華德福幼稚園的作息安排相當重視韻律節奏,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它也像人的呼氣和吸氣一樣,具韻律節奏,活動在動靜交替中和諧地進行著。

1﹞自由遊戲時間

 每天早上小朋友約730起開始陸續入園,入園後大約有一個小時的自由活動,這段時間,孩子隨著自己的喜好即興遊戲,他們會在角落中聚成小團體,有的小小孩喜歡獨自玩或由大小孩帶入遊戲,有的孩子會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參與老師的工作,或是在老師身旁坐一會兒再開始投入遊戲。

2﹞晨圈

 用來結束前面的自由活動,遊戲時段接近尾聲時,老師自己先動手整理收拾,藉此引導孩子模仿一起收拾。接著小孩上洗手間去洗手,先盥洗好的小孩可幫忙準備早餐、佈置餐桌、餐具,用早餐之前大家先圍成圓圈進行團體活動,晨圈中可能進行唱遊、慶生、手指遊戲、說故事或輪舞的活動。所謂「輪舞」是一種結合語言、詩歌、舞蹈的韻律遊戲,有時會配合季節來設計不同主題的活動。

3﹞餐點

 幼稚園的早點是師生共同準備的,每天食譜不通,但每週固定周幾吃什麼,強調自然健康的有機食物;自烤的蜂蜜麵包、黃米粥、水果麥片、小麥片、粗麵包、兒童茶和當季的水果。

4﹞戶外活動

 用完點心之後,有一段戶外自由遊戲時間,有時大家到附近公園散步、玩捉迷藏遊戲,有時在教室外的沙坑玩沙或在花圃種植花木等等,藉以培養孩子與自然的關係。

5﹞童話故事時間

 1130回到教室後,在放學之前,有的老師會用笛子或豎琴,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老師要說故事了」。老師不是拿一本書來念給孩子聽,而是將故事早已背下來,用很自然的方式講給孩子聽。
 除了每日作息強調節奏和韻律的生活結構,每週也有它的節奏:例如,安排不同主題形式的活動,週一是畫畫的日子、周二是園藝、周三是捏塑、周四做麵包、周五是優律斯美律動。至於每一季的變化,也會從教室的佈置和季節桌的改變,明顯的感覺出來,再加上節慶和生日慶祝會中,孩子可以體會到一年的意義,充滿韻律節奏的作息及課程安排,促進了孩子身心平衡、健全成長。
 華德福教育關心0~~12歲孩子之成長,最終目的就是要使一個青少年能成為一個自主自立的人,這是一個邁向自由的教育歷程,而「自由」的意義就是一個人能夠認識他自己的內心世界,而且是有自主性活動、社會性的人。
 「培養完美的生命目標,以及開展一個成為自由人的各種能力,使人類共享美好生活」是華德福教育努力的崇高理想。

 華德福學校課程的啟示

 不同於一般正規教育的課程設計,史代納教育依照孩子的發展及精神需求﹝情緒面﹞,不強調競爭、分數和太早認知讀寫之灌輸,而完全尊重一個個體的發展,視其為一個全人,除了學業之外,也關心情感的部分。史代納教育與一般教育最大的不同應是發展和諧、均衡的人格,同時,魯道夫‧史代納所構思的教育是能啟發個人對世界更廣博的了解,並且能喚醒個人的所有潛能,使成為獨一無二的個體。

 1﹞課程設計是基於「完全課程」觀念以及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

 所有的研究課題都相當重視人與「萬物」的關係,孩子所學的不是死的知識,設法引起對該課題的了解與共鳴。不同年齡有不同的課程主題,就「自然科學」主題來說:9歲以前,自然科學是一種藝術﹝此時孩子是萬物有靈論﹞。9歲開始,自然科學課程重點則放在「園藝與農藝」,研究泥土、榖物農耕、家畜、建築等。10歲的課程由「家居環境」開始,研究該地的動植物,部落聚集等人文地理。同一個主題,例如「動物與人類」也會從不同的面向來讓孩子深入認識﹝神話、童話故事﹞。這種依發展而設計課程引導孩子進入自然科學﹝或其他科目﹞之做法,值得太早分科、知識異化傳授下的教育來深思。

 2﹞語文教育的啟示

 語文是一種溝通的工具,近年來全球的語文教育開始反思:分科導向的語文學習,並不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容易造成對語文的疏離,倡導語文應是以整體來看待且是屬於生活的,透過經驗來使用語文以學會語文,而不該分割成片段來學習。華德福學校裡,語文課程除了本國語之外,還會有二種外國語,語文學習通常是由具體的圖畫進入抽象的語文符號。
  透過文學素材﹝童話、兒歌、詩﹞的欣賞,遊戲化的活動以及生動的音樂﹝律動﹞、戲劇、美術等藝術活動來進行學習。不急著太早做讀、寫的訓練,而是透過肢體活動來體會字母的直線、弧線及圓圈造型。藉由繪畫、塗鴉來學習字母的形狀。學習外語如果能深入了解不同氣候、人文下所產生的文化背景,有助於地球上各種族文化間彼此的關懷與尊重,那麼很多的國家間的民族戰爭與衝突就可以避免。

 

3﹞回歸人性本質的人格教育

 誠如 胡寶林 教授所言:「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獨樹一格,既不右、又不左,和反權威教育的英國夏山學校﹝Summerhill School﹞同是反傳統的前衛教育,但華德福學校的教育理念並非反權威,卻又是比正規傳統的制式教育更傳統,所謂「更傳統」及是教師以現代開放親和的教育方法對學生要求某些重要的傳統價值觀;如勤奮、向上、立志、感恩、虔誠和家庭歸屬感,這些良好的傳統美德在注重成績和放任道德行為的正規教育中已難彰顯,而且身教言教的教師也不多得。」
 台灣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問題,很多認為與偏重學科分數的教育有關。在台灣,很遺憾的是許多家長及學校對孩子的期望大多只關注在考試及文憑,所以情意教育就靠邊站了。在美國有部分的州認為華德福教育可以重建家庭倫理及社會道德,因此願以公費補助他們辦學。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中小學的課程發展做一些努力,讓孩子感受到有情有意的學習氣氛和溫暖信任的家庭關係。

    <結語>

 雖然目前台灣教育界對華德福教育仍陌生,但華德福教育的許多哲學與東方的道德價值有異曲同工之妙,譬如,重視家庭責任和報恩的美德、強調社會人際關係和諧、應對進退的合宜及共同合作的工作倫理。另外,還有對古聖先賢的師法及尊崇及遵循宇宙和自然法則的人生哲學等。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統一編輯的教材、固定的教學進度的教育,很難讓學生保有對學習的興趣、發展自主的統整性思考能力及同儕互動的合作學習關係。但極端的反傳統和反權威德教育把教育的責任全交給正在發展及成熟中的孩子也可能是很危險的!
 再多再好的教學方式或教育理念都必須落實在本土的學校教育裡,而且教育是百年大計,很難在短期內可以評估其成效的,尤其是對整體社會的影響更難快速奏效。所以,由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自身願意去反省及改變,便顯得急迫而重要。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德福教養系列~教學理念()

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哲學

 整個華德福教育運動的中心思想植基於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生於奧地利﹞自創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這是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及生理學為基礎來研究人類的本質。華德福教育就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由了解人的精神本質來幫助個體漸漸開展,以及讓成長的潛能能在生命的過程獲得滿足。史代納說:「我們所努力的最高崇高理想是~~培養開發出給自己生命目標及方向的自由人之能力。」
 「人智學」對人的解釋,除了一般發展心理學所提的生理、心理發展之外,更重視第三元素:「精神存體」。主張人的本質由身體﹝body﹞、精神﹝spirit﹞和心靈﹝soul﹞結合的。因此要重視一個人的意志力﹝willing﹞、感情﹝felling﹞、思考力﹝thinking﹞的培育,這是生命成長的動力。人經由「身體」來認識他所屬的世界,經由「精神」來建立他自己的世界、經由「心靈」來建立達到更完美世界。是史代納教育的目標就在於促進個體的三元素之全面發展。

華德福幼稚園

 在幼兒換牙之前﹝6.7歲左右﹞,是一個發展階段,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因此幼稚園的地位就像家一樣,老師的角色就好比母親一樣,和小學教育有很大的不同。

﹝一﹞幼兒教育理念

 在史代納的七年發展論裡,幼兒期是人生發展的第一階段,從發展來看:幼兒是由操作中學習,由行動逐漸喚醒思考及想像的能力。由不同的生理發展順序,主張教育首先要由四肢做起﹝重視運動及活動﹞,接著是與胸腔有關﹝重視感情﹞,最後才是頭部﹝重視智能與認知﹞,也就是「意志→情感→思考﹝willingfeelingthinking﹞」的教育重點。所以幼兒階段重視意志力的培養。 華德福 老師的「兩大教育座右銘」:「規律與重複」及「模仿與典範」。

1﹞華德福教育的自然精神:規律與重複

  史代納說:「規律是健康之柱」,人類、大自然都在規律中演進,配合大自然的規律是促使幼兒生理與心理健康成長的要件,孩子經由「規律與重複」會獲得完全的保護、愛、安全及和諧。因此,幼兒教育工作的重點之一,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生命韻律感。從人類的歷史文化、四季的變化、白天與夜晚的重複交替,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充滿著節奏,不斷重複而產生秩序,人類生活在其中,深深受其影響。
  生命的韻律節奏就好像我們每天固定重複做的是,如果韻律、節奏被破壞,我們的健康、身體狀況,就會受到干擾。而9~~10歲前的孩子,其內在節奏較不穩定,因此,從幼兒階段起需要給小孩規律的生活作息,幫助孩子漸漸健康平穩地進入生命的韻律節奏,同時也要從生活中讓孩子感覺到大自然的韻律節奏,感覺自己也是世界的一部份,使生命節奏符合這世界的韻律。
 很多教育概念都指出「重複」對孩子的重要,重複與規律可以讓孩子的內在產生一種秩序,建立安全、信任感,也提供時間讓孩子可以重複模仿和練習。

 2﹞「模仿」與「典範」

 幼兒具有很強的想像能力及模仿能力,這階段的孩子具有夢幻特質;具有很強的能力去編織「想像」的世界,一根樹枝可能就是他們的一把劍、一支槍或一艘船。因此必須給孩子一個開放的想像空間,這種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理解事情、體會事情的方式,進入世界的能力,因此在幼兒階段不要急著將孩子夢幻世界喚醒,逼著他們去了解科學、物理、化學等原理。
  好的想像力可以幫助小朋友未來面對現實的基礎及有靈感的思考方式。幼兒是透過「模仿」來學習的,同時經由感官來認識世界,他們的感官對所有圍繞著他的聲音、顏色和形狀開放,因此,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環境」和「典範」提供經驗和模仿是華德福幼稚園很強調的部分。成人的任務是創造一個重複的、愉快的、親切如家的工作氣氛,孩子很快地融入其中。成人只要能多層面並且韻律般地重複自己的工作,孩子就能按其發展時間與步伐去找到他所要的東西,實現他的模仿。

﹝二﹞環境

 華德福幼稚園提供一個讓孩子感受到快樂、支持的教育及能健康成長發展的環境。環境的設計特別重視感官的教育,史代納的建築哲學被稱為「有機建築」。這樣的環境包括了硬體設備、心理的氛圍及生活在其中的人。
 首先建築材料、地板、牆壁、家具要有良好的視覺與觸覺感受,用柔和的氣氛、聲音、顏色、材質來對待幼兒敏感的感受力,主張多用大自然素材。進到華德福幼稚園內,就會感受到一個像「家」的環境,溫暖、和諧的色彩及氣氛。原木的家具、地板,淡粉色的牆面,同色系的布簾,主張提供自然材質做成的玩具,可供進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遊戲。如:取材森林中木塊磨成的積木、由老師和家長自製的娃娃和玩偶,以及針線、貝殼、石頭、松果、水彩、蠟筆…等等。
 此外,教室的一角佈置有「季節桌」,顯示對季節之重視,配合大自然的規律變化,佈置著當季季節的顏色、花果或孩子從散步中拾回的小東西,也佈置著相關節慶的重要代表物,讓孩子從中體會「大自然」與「節日」。
 每間教室都像一個家,會有一個廚房,有大人使用的廚具,供老師準備餐點的地方,小朋友也可以幫助。班級採混齡方式,就像一個家庭團體,不同年齡的孩子互相模仿,可以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簡介
華德福教育理念 華德福教育
是回應現代教育的危機和需要,而發展成形的全觀性教育。

華德福教育也被稱為史代納教育(Steiner Education),是從小學到高中,十二年一貫的完整教育體系,通常分為低中年級(小學至國二)與高年級(國三至高中)兩個階段,另包含幼兒教育。
第一所華德福學校係於1919年,由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在德國斯圖加特所創立,其目的是透過「開展人類內在自由」為教育目標,來實現社會正義的理念。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個自由的時代,而一個人是否能真正獲得內在的自由,在於能否掌握自己的人格、獨立思考、充滿愛心地對自己負責,運用自己多方面的天賦服務他人,而彰顯人生的意義。而個人童年成長時期所獲得的教育,深切地影響學童未來是否能「成為內在自由人」的目標。史代納曾指出,唯有隨著小孩的成長歷程,適時教導合乎其本性的事物,才能幫助成長中的小孩,使其完全發揮內在的潛能。因此,華德福學校也可稱為「協助成長」的教育體系(Padaegogik der Foerderung)。 
  <華德福教育的特色>
*學校的生活與課程圍著季節慶典韻律的反覆

每天華德福的老師會跟著生活的基調進行各種工作,一天的流程、一週的流程甚至一季、一年,學校的生活與課程圍著季節慶典韻律的反覆,當孩子能感受到學校生活韻律般的反覆時,他們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意志力、主動性都獲得成長。
*童話與神話是孩子們通往靈性發展的第一扇門
華德福十分重視故事教育,每週有固定的故事、每月有固定的布偶戲,故事的選擇以童話故事及神話故事最為重要。許多成年人已經看不到童話與神話的意義,只覺得超現實的情節荒誕無稽,因此很早就開始提供孩子知性的書籍。有經驗的父母一定能區辨這個階段的孩子對童話熱愛遠勝於科學新知,童話與神話所能提供的精神內涵,是孩子此時最重要的精神食糧,同時也為孩子預備了未來通往靈性發展的第一扇門。


輔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